别把孩子养成“假聪明”, 若娃属于这3种类型, 父母就要当心了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1:52 点击次数:131
我一同事家的儿子,大家对他的评价,几乎都是:“头脑特别灵活。”
你跟他讲数学题,稍微点拨一下,他立马就通了。你是觉得,这孩子真聪明啊!
那他学习一定很好吧?
同事却叹了一口气:“唉,看着聪明,就是不中用。”
她儿子嘴巴会说、反应快,但却是典型的“假聪明”,让全家头疼不已。
很多孩子,可能也和她儿子一样,看着很厉害,但其实,却经常“掉链子”。
若娃属于以下3种类型,我们就要当心了,他可能是“假聪明”。

一:说得特别好听,却不行动
同事家儿子,就是“嘴巴特别能说”那种,但说完,就把自己信誓旦旦要做的事忘个一干二净。
有一次,她儿子说:
“妈,我决定从明天开始,每天一回来就先写完作业,吃完饭再练十分钟字,睡前十五分钟复盘错题。
只要坚持一个月,我写字肯定好看,考试考前五不成问题。”
听完这话,同事当时都热泪盈眶了,也不要你考前五,只要你能坚持做到说的这些,我都阿弥陀佛了。
第二天,儿子还真像模像样的,一回来就开始拿出书本写作业,饭后做作业,睡前复习。
朋友感动得不行,这孩子是开窍了啊。
结果第二天,画风就不对劲了,他回来,倒是打开了书包,然后喊一嗓子:“妈,我书本忘拿回来了。”
那怎么办?去借下小区别的同学的吧。
但孩子磨磨蹭蹭的:“算了吧,人家也要写作业,再说马上要吃饭了,晚点再说了。”
于是,他开始打开电视看起动画片来,同事一说他,他还理直气壮:“这不忘带书了吗?我先放松放松,晚点就会写的。”
第三天,他直接回家就往沙发上一躺了,写作业也有一搭没一搭的。
练字?复盘错题?
统统没影。
同事提醒她,他还一脸“别管我”的样子回:“我今天状态不行,明天一定开始。”
这“明天”啊,就成了“明天复明天”了。同事后来,都被他磨得没脾气了。
我发现,身边有好多小孩都是这样:嘴上说得头头是道,计划也做得漂亮,可真到了要行动的时候,就啥也不干了。
而孩子自己却还觉得“我很努力啊,我都有计划啊”。
这种“假装很努力”的聪明,便让一个头脑灵活的孩子,变成了典型的“假聪明”。

二:一遇到困难就逃避
我一朋友,说她儿子“对数学过敏”。
每次一拿到题,儿子都没看几眼,就开始哀嚎:
“这题太难了吧,我不会!”
“老师都没讲过这种怪题!”
“我脑子疼,不想做这题……”
刚开始,朋友还挺耐心地陪他讲,后来就发现——这孩子根本就没仔细看题。
有很多题,只是题目看起来很复杂,但其实,只要稍微动一动脑子,就很简单,也很容易做出来。
但儿子每次一觉得“有点难”,就直接跳过,不管三七二十一,先放弃再说。
说白了,他不是不会做,而是根本不想动脑子。只要一感觉“可能做不到”,就干脆不做了,省得自己难受。
这就是“一遇困难就逃避”。
这类孩子,脑子里打得算盘是:简单的我做,难的我就躲,反正我又没说我笨,只是“不想做”。
这样,就算最后没做好,他也可以安慰自己:“不是我能力不行,是我懒得做。”
但问题是,这种想法,特别容易变成恶性循环:
越怕失败,就越逃避;
越逃避,能力越差;
能力差了,更害怕失败……
最后连尝试一下的勇气都没了。
而真正厉害的孩子,哪怕做错了,也会接着往下试。他们知道,真正的成长,是在咬牙啃下“硬骨头”之后,而不是挑软柿子捏。
所以说,如果孩子一遇到难题,就开始打退堂鼓,那他就真得培养面对失败的“心理抗打击能力”。

三:玩起来很厉害,学起来全是借口
有种孩子,老师也常挂在嘴边:“你家孩子脑袋瓜很聪明,就是爱玩,心思没放在学习上。”
邻居家的小朗就是这样。
平时教个啥东西,一说就懂;家里在网上买回来的小家具,都是他自己拼起来的。
但只要提到学习,他马上像换了个人:
“我从小就不爱学……”
“英语词汇太难记了,我记性不好。”
“我不是不想学,是我真的不行……”
你追问多两句,他就立马找个借口开溜,或者甩一句:“你不懂,我天生不擅长学习。”
他脑子快、接受能力强,确实比很多同龄人要灵活。
但问题是,他把所有的聪明劲儿都用在了“玩”上,学习却一概不用心,遇到困难也从不坚持。
像这样玩很厉害、学却处处逃避的孩子,看起来“聪明”,实则是典型的“假聪明”。
为什么这么说?

因为真正的聪明,不是“我玩得多厉害”,而是“我能在玩和学之间找到平衡”。
我们身边那种游戏玩得特别溜、成绩也照样很牛的小孩,不少吧?
人家不是天生牛,而是知道该玩的时候玩,该学的时候就认真学。他们不会用“我太爱玩”来当“不学习”的借口。
真聪明的孩子,其实不怕累。他们也玩、也追剧、也刷短视频,但他们能管住自己,不会让娱乐吞掉所有时间。
而假聪明的孩子就不一样了:对玩永远热情高涨,一说学习立马蔫了,一难就绕着走,一失败就开始自我否定,嘴上说“我不行”,其实是懒得去试。
他们不是没能力,而是不愿意花力气,太容易败给自己的惰性。
这种“聪明”,用在耍小聪明上,是越用越浅的。
以上3种“聪明”,其实是假聪明,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孩子,可得当心了。